b体育下载app可研报告-日光山谷旅游景区项目北京市密云区**成立于2010年11月11日,合作社致力于带动**广大村民走上集体致富的道路,维律赋予的市场经济中的基本权益。从而在未来发展的决策过程中行使与其社会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话语权,合作社代表了最广大底层弱势群体的利益。
本项目的建设以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单位,全体村名为最终受益人,依法享有对项目的监督权、参与权、受益权。
项目规划红线亩),其中星空客房建筑面积约为8338平方米,度假住宿建筑面积为28580平方米,其余面积规划为景观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游步道、骑行道、指引设施、绿化、围护设施等。
项目主要经营范围有住宿服务、旅游服务、餐饮服务、娱乐休闲等。稳定运营后,预计项目二期占密云区旅游市场6%份额,二期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量为21.97万人,其中生态谷游客接待量为16.9万人,水上世界项目转化率为景区游客接待量的20%,项目游客接量为3.38万人次,卡丁车与山地车项目转化率为5%,项目游客接待量分别为0.85万人次,住宿全年满客经营天数为69天,171天为五成入住率,120天为1成入住率(不考虑打折因素),T1年营业收入达11,179.44万元。
项目总投资估算62,679.52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54,147.34万元,设备购置费2,707.37万元,安装工程费216.5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456.17万元,预备费1,815.82万元,流动资金336.23万元。
根据项目方介绍,本项目总投资为62,67951,000.52万元人民币,根据项目方提供资料,项目资金来源为自筹。
经测算,该项目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6.27%,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3.10%,满足投资者的要求。项目所得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35年,所得税前动态投资回收期为7.83年,所得税后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0.67年,税前财务净现值为46,880.98万元,税后财务净现值为26,995.01万元,总投资收益率为12.75%,净资产利润率为9.56%,项目的盈利能力较好。
计算期内各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均大于现金流出;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全部净现金流量看,营运期各年现金流入均大于现金流出,累计盈余资金逐年增加,项目具备财务生存能力。
本项目运营后直接增加就业岗位331余个,合作社项目百分之80员工来自于社会招聘,且优先聘用当地居民,这对于解决穆家峪镇当地居民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直接增加地方财政税收2,870.66万元,财政增长又将反哺当地的基础建设,进而促进地方旅游发展。
10年累计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22,593.53万元,当地村民即为股东组成,享有股利分红权利,为当地村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提高。
合作社项目运营将吸引室外拓展、旅游观光+康养游客,预计年接待21.97万游客量,能直接带动当地特色餐饮、民宿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在相关产业的带动下,当地居民面对更为活跃的社会经济环境,拥有了更多自主寻找致富途径的选择,创造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模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使设计做到切合实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3、“三废”治理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排出物符合国家及地方的“三废”排放标准。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
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性产业。“十三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促进本市旅游业改革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扩大服务消费、加强人口调控、加快功能疏解方面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精神,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位于农村地区的居民自有住宅或其他合法建筑,结合本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及生产、生活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场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北京市旅游条例》及《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方案》(京发〔2019〕7号)的要求,促进本市乡村民宿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和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人均发展水平突破一万美元,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国力继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大关。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在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就业扩大物价总体稳定。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比上年增长0.8%。月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0%—5.3%之间,低于5.5%左右预期目标。市场价格涨幅总体温和。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9%,低于全年预期目标。其中,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增长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6084元,增长8.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338元,增长3.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2%;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055元,增长8.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281元,增长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862元,增长7.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3%;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7%;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02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8%;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24元,增长9.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
2、北京市居民支出消费情况 人民生活: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756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3%。从四项收入构成看,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1214元,增长9.4%;人均经营净收入1201元,与上年持平;人均财产净收入11257元,增长6.1%;人均转移净收入14084元,增长9.5%。
民生改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1万人,各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分别为4.0%、4.2%、4.2%和4.0%。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08.3亿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用于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10.8%、13.8%和16.6%。保障性住房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27.8%,施工面积占商品房施工面积的比重为41.3%,销售面积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重为37.3%。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7元,比上年增长20.2%,快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5个百分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性产业。“十三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促进本市旅游业改革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扩大服务消费、加强人口调控、加快功能疏解方面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精神,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本项目建设积极响应了北京市关于发展旅游的政策倡导,项目的建设定位对转变旅游现状具有示范效应,推动了环京假日旅游示范点旅游项目的发展。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北京市旅游政策切实落地的需要。
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提升密云区在北京的旅游定位,对抢占环京假日旅游市场具有虹吸效应,在满足景区自身客流的同时还能对周边景区起到引流效应。项目建设顺应了农村旅游发展趋势,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融合“生活、生态”功能,为农民增收起到巨大作用,全面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密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北京市周边旅游资源呈出了“多而杂,小而不精”的特点,规模化的高品位旅游景点不多,项目的建设从旅游资源、区位选择、设计定位等方面采用高品质、重服务的理念规划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周边首屈一指的生态化重点示范项目。因此项目建设是发展环京旅游示范点的需要。
项目实施后,项目的经营体系将覆盖城镇大部分地区的资源配置;可以有力地促进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项目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作出巨大贡献,并可促进周边地区依靠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因此项目的建设是穆家峪镇农村产业转型的需要。
项目主要的产品住宿服务、旅游服务、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项目建成后80%员工将优先雇佣乡镇当地居民,直接解决当地就业数百人,合作社的股东构成就是当地村民,所以村民是直接受益者。同时规模可观的游客量还可以带动当地消费市场,为当地居民增收提供了可选模式。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带动当地百姓增收的需要。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面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内旅游业的收入看,从 1985年到 1998年的14年数据表明,除 1989年外,13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bsports。 1999年入境过夜者2700万人次,外国旅游者人数可达840万人次,比1998年增长18%,比历史上最高年份1997年还增长1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可突破 14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2%左右,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国内旅游人次预计达7.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发挥了刺激内需,活跃市场,拉动经济的作用。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国际旅游业前景继续看好,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世界头号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报告认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不会改变。就拿今年来说,旅游业在假日旅游等一系列旅游新产品的带动下,继续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其次,全国共有60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这些旅行社从表面上看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关系错综复杂,国旅、青旅和中旅三家骨干旅行社也仅仅占30%的市场份额; 再次,产品创新不足,小的旅行社没有能力开发新产品, 大旅行社又没有动力创新,最后,在缺乏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当前的旅游业市场竞争是单一的价格竞争,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恶性无序竞争,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导致行业利益的损失和消费者所应享受的服务质量下降。
改变这种市场状况的唯一出路是产品创新,为未来投资。对于合作社来说,就需要考虑改变产品创新周期。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下,产品的提供基于物理网点,以点对点(人对人) 的形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求分散,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制约了新产品。
2019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稳固。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入出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44.71亿人次,增长8.5%;农村居民15.35亿人次,增长8.1%。国内旅游收入5.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其中,城镇居民花费4.75万亿元,增长11.6%;农村居民花费0.97 万亿元,增长12.1%。
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 香港同胞8050万人次,增长1.4%;澳门同胞2679万人次,增长6.5%;同胞613万人次bsports,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入境方式分,船舶占2.9%,飞机占17.4%,火车占2.6%, 汽车占21.2%,徒步占55.8%。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57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外国人2493万人次,增长5.5%;香港同胞2917万人次,增长3.5%;澳门同胞611万人次,增长10.4%;同胞552万人次,下降0.2%。
国际旅游收入13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771亿美元,增长5.4%;香港同胞在内地花费285亿美元,下降2.0%;澳门同胞在内地花费95亿美元,增长
入境外国游客人数中(含相邻国家边民旅华人员),亚洲占75.9%,美洲占7.7%,欧洲占13.2%,大洋洲占1.9%,非洲占1.4%。其中:按年龄分,14岁以下人数占3.8%,15-24岁占13.9%,25-44岁占49.3%,45-64岁占28.1%,65岁以上占4.9%;按性别分,男占58.7%,女占41.3%;按目的分,会议商务占13.0%,观光休闲占35.0%,探亲访友占3.0%,服务员工占14.7%,其他占34.3%。
按入境旅游人数排序,我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前20位国家如下:缅甸、越南、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朝鲜、法国、意大利(其中缅甸、越南、蒙古、印度、朝鲜含边民旅华人 数)。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旅业总收入为2.58万亿元,2018年上升到5.97万亿元,预测,2020年将达到7.56万亿元。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现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四大目标,以及全面落实旅游业创新驱动、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等多方面任务。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改革创新,示范引导”三项基本原则,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目标。
随着第三产业的浪潮席卷而来,旅游交通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旅游交通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引擎”,是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桥梁。据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报告,未来我国将构建以“八纵八横”为骨架的高铁网,预计到2025年,铁路网规划规模达15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千米左右。《“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到的“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推动高铁旅游经济圈发展”,也将使旅游交通上升到新的台阶。
目前,我国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旅游消费群体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具有很高的出游愿望和需求;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也十分强劲,作为农业人口巨大的农业大国,农村旅游市场将成为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能够解决旅游开发当中的痛点,对发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以及打造超级旅游IP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与旅游部的组建,是政府对近年文化和旅游市场重视的体现,预示着“文化+旅游”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将推动文旅企业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打造超级旅游IP以重构旅游全产业体系,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升级,引领旅游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同时“文化旅游+”的新业态也给地区旅游业带来更大的机遇。
疫情突发,旅业全产业链告急,营收骤降。中国旅游研究院,经过研究性质的测算,预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负增长69%和20.6%,全年减收1.18万亿元。为了缓解疫情对旅游业企业带来的损失,文旅部于2月5日下发通知,暂退范围为全国所有已依法交纳保证金、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旅行社,暂退标准为现有交纳数额的80%。
根据预测,到2020年底,预计全国游客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降至4.55万亿元。不过随着疫情形势缓和,大家开始关注旅游业中长期的复苏。从我国旅游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旅游不再只是特定阶层和少数人的享受,逐步成为国民大众日常生活常态。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大,疫情过后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将迅速释放,旅游业将迎来“报复性”增长。
与一般意义的“健康”、“养老”、“养生”和疗养”等概念相比,“康养”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盖范围广阔,与之对应的康养行为也十分宽泛:康养既可以是一种持续性、系统性的行为活动,又可以是诸如休息、疗养、康复等具有短暂性、针对性、单一性的健康和医疗行为。
从生命的角度,康养要兼顾生命的三个维度:一是生命长度,即寿命;二是生命丰度,即精神层面的丰富度;三是生命自由度,即国际上用以描述生命质量高低的指标体系。
康养的核心功能在于尽量提高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从孕幼到青少年再到中老年等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康养需求,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病患甚至是需要临终关怀的群体,社会各个群体都有必要纳入康养的范围。
康养产业就是为社会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和。根据消费群体、市场需求、关联产业、资源差异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康养产业类型。
妇孕婴幼康养:妇孕婴幼康养是康养产业中新的分支,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妇孕婴幼群体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以及该群体消费转向多元化,妇孕婴幼的健康需求不再局限于医疗保健,更多母婴健康产品服务持续涌现,如产前检测、产后恢复、胎儿早教、小儿推拿、妇幼膳食、益智玩具等其他围绕妇孕婴幼群体的康养产品。
青少年康养:是指为满足青少年群体康养需要的产业集合。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康养供给更多是围绕教育、体育、旅游、美容、养生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展开,如健身赛事、康复医疗、中医药疗养、亚健康防治、美体美容、心理诊疗等相关产品与服务。
中老年康养:由于业界始终将健康和养老视为康养产业的主要组成,且现阶段中国社会加速步入老龄化,因此中老年康养长久以来都集中或等同于养老产业。就现阶段该群体实际需求来看,中老年康养不仅包含养老产业,还包含医疗旅游、慢病管理、健康检测、营养膳食、老年文化等相关及周边产业。
健康状态的保养:健康人群的康养需求集中在对身心的保养上,即通过健康运动、休息睡眠以及其他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康养行为等保持身心健康状态。基于健康人群的康养业主要集中在: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以及文教和影视等。
亚健康状态的疗养:亚健康人群是目前康养产业最关注的人群之一,对应的康养业主要集中在健康检测、疾病防治、保健康复等行业。如:中医养生、保健品、康复运动、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都是亚健康人群疗养类康养产业的主要构成。
临床状态的医养:病患人群医养是目前康养产业最成熟的构成,涉及行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诊疗、医护等医疗服务业;二是生物、化学制药等药物制造加工业;三是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等装备制造业。
基于养身的康养:养身即是对身体的养护,保证身体机能不断趋于最佳状态或保持在最佳状态,是目前康养最基本的养护内容和目标。如保健、养生、运动、休闲、旅游等产品或服务,旨在对康养消费者的身体进行养护或锻炼,满足康养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需要。
基于养心的康养:养心即是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养护,使康养消费者获得心情放松、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因此,养心康养所涉及的产品或产业,有心理咨询、文化影视、休闲度假等对人心理层面产生影响的产品或服务。
基于养神的康养:养神即是对人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养护,旨在保证个人精神世界的健康和安逸。基于养神的康养业具体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安神养神产品、宗教旅游、艺术鉴赏与收藏服务以及禅修服务等。
根据康养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将康养产业分为康养农业、康养制造业和康养服务业三大类。
康养农业:康养农业是指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以健康农产品、农业风光为基础和元素,或者是具有康养属性、为康养产业提供生产原材料的林、牧、渔业等融合业态。如:果蔬种植、农业观光、乡村休闲等。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满足消费者有关生态康养产品和体验的需要。
康养制造业:康养制造业泛指为康养产品和服务提供生产加工服务的产业。根据加工制造产品属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康养药业与食品,如各类药物、保健品等;康养装备制造业,如医疗器械、辅助设备、养老设备等;康养智能制造业,如可穿戴医疗设备、移动检测设备等。
康养服务业:康养服务业主要由健康服务、养老服务和养生服务组成。健康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康复理疗、护理服务等;养老服务包括:看护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养老金融服务等;养生服务包括:美体美容、养生旅游、健康咨询等。
森林康养:是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开展包括森林游憩、度假、疗养、运动、教育、养生、养老以及食疗(补)等多种业态的集合。
气候康养:以地区或季节性宜人的自然气候(如阳光、温度等)条件为康养资源,在满足康养消费者对特殊环境气候的需求下,配套各种健康、养老、养生、度假等相关产品和服务,形成的综合性气候康养产业。
海洋康养:主要以海水、沙滩、海洋食物等海洋资源为依托,建设形成的海水和沙滩理疗、海上运动、海底科普旅游、海边度假、海洋美食等产业。
温泉康养:因大多数温泉本身具有保健和疗养功能,是传统康养旅游中最重要的资源。现代温泉康养已经从传统的温泉汤浴拓展到温泉度假、温泉养生,以及结合中医药、健康疗法等其他资源形成的温泉理疗等。
中医药康养:以传统中医、中草药和中医疗法为核心资源形成的一系列业态集合。主要有:中医养生馆、针灸推拿体验馆、中医药调理产品,以及结合太极文化和道家文化形成的修学、养生、体验旅游等。
高原康养:是基于空间特征的康养分类中被关注最多的概念之一。由于高原独有的气候特征和自然风光,往往成为人们旅行的向往之地;又因高原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等保存相对完整,因此形成了以旅游休闲、高原食品、宗教文化以及民族医药等为主打产品的康养业态。
山地康养:山地康养活动针对户外运动爱好者以及静心养性者呈现一动一静的形态,主要有登山、攀岩、徒步、户外生存、山地赛车,以及户外瑜伽、山地度假、禅修活动等。
丘陵康养:丘陵康养主要集中在丘陵规模较大和景观较好的地区,由于丘陵特殊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其康养主要以农产品种植、药材生产、生态体验等为主。
康养小镇是指以“健康”为小镇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的生态环境较好的特色小镇。
2)区域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大于或等于5000个/每立方厘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标准浓度不低于1000—1500个/每立方厘米)。
适宜创建发展康健小镇的地区,一般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这是实现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在这个基础条件上,根据当地不同资源,结合市场需求特点,可以发展融合不同产业体系的康健小镇。
如拥有宗教文化、长寿文化、温泉资源、医药产业资源等等。可依托项目地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海岛避寒养生、湖泊养生、矿物质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住宿/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小镇产业体系。
康健小镇的产业以健康为主的,如养老产业、中医药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度假休闲、健康食品产业、体育产业等。
康养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小镇,它的功能性更强。以中医药产业为例,依托当地中医药资源,发展中医药养生体验、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种植、中医药疗养、养生运动等康体养生产品,推动中医药、农业、旅游、度假、健身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
因为康养小镇要将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等业态聚合起来,因此项目占地面积通常会比较大,投资金额高。
依托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资源,打造集宗教文化养生体验、养生教育、休闲度假、养老等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该类型一般多分布在旅游景区或景区周边,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基础。
项目介绍:武当山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由太极湖新区和太极湖旅游区组成,太极湖新区重点发展旅游发展中心、武当国际武术交流中心、太极湖医院、太极湖学校和高档居住区等项目,太极湖旅游区包括旅游度假板块、水上游览板块和户外休闲板块,重点建设太极小镇、武当山功夫城、老子学院、山地运功公园、武当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依托长寿文化,大力发展长寿经济,形成食疗养生、山林养生、气候养生等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的健康养生养老体系。
项目介绍:浙南健康小镇位于龙泉市兰巨乡,背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泉山,是长寿龙泉第一乡,是好山好水好空气的齐聚地,同时食药材资源极其丰富,是健康食养、药养绝佳福地。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长寿特色,发展农业观光、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多功能的健康长寿小镇。
就中医药膳方面,药食同源,是东方食养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养生可以说是健康旅游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健康食品的开发,可以与休闲农业相结合,通过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开发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态健康食品,同时结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食品加工体验、餐饮制作体验等活动,推动健康食品产业链的综合发展。
项目介绍:大泗镇中药养生小镇位于江苏大泗镇的中药科技园,占地1240亩,总投资4亿元,该园以中药材种植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性中药科技园。小镇以中药科技园为核心,打造“1 3 X”的发展体系,1为中药科技园,3指休闲娱乐、中药养生、医疗器械产业三大健康产业,X为舞台文化、养老、生态农业等多个配套产业,打造中药文化、养生文化、旅游文化的平台。
项目特点: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老年客户基础,建设颐乐学院和雅达国际康复医院为核心配套,形成居医养的特色养老体系。
以原生态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重点建设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一般分布在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或者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即依托良好的气候及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海岛避寒养生、湖泊养生、矿物质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住宿/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小镇产业体系。
项目介绍:平水养生小镇境内青山叠翠,千岩竞秀,生态环境迷人,文化底蕴深厚,以建设“养生特色小镇”为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和引导养生养老产业项目,吸引了国际度假村项目、中药养生会所项目、仙人谷养生养老项目等先后落户小镇,为小镇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提供了条件。
项目介绍:小镇位于湖南宁乡灰汤镇,总面积48000㎡,泉水水温高达89.5℃,是中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温泉区占地8000㎡,温泉水量丰富。现结合温泉发展“温泉X”产业,现已开发建设有温泉住宿、温泉游泳馆、高尔夫练习场等各种休闲建设设施、疗养体检中心等,是集温泉养生、运动休闲、会议培训、健康体检于一体的温泉小镇。
项目特点:天然温泉资源是项目核心亮点,同时以温泉为基础,发展温泉住宿、温泉 会议、温泉运动等特色产业。
有一定的环境资源,同时拥有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群体,将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型“候鸟”养老、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等业态,打造集养老居住、养老配套、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度假基地等综合开发项目,为老年人打造集养老居住、医疗护理、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养老小镇。带动护理、餐饮、医药、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产业的共同发展。
项目介绍:绿城乌镇雅园位于浙江乌镇,依托原生态自然环境,为高质量的老年群体建设有养生度假住宿、医疗公园、国际养老护理中心、颐乐学院、养老居住等功能板块,打造的集健康医疗、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养老小镇。
项目特点:原生态环境和高质量老年客户基础,建设颐乐学院和雅达国际康复医院为核心配套,形成居医养的特色养老体系。
按照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连续三年超过10%,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 2017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1.4%。
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比现在美、英、德三个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均表明,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和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较短时期内,即实现健康的老龄化,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老龄化社会的期望。“银发潮”社会将更加推动了健康养生及健康养老的需求。
随着亚健康问题的日趋突出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愈加重视,社会对于亚健康的防治需求日益增长,亚健康人群康养市场已成为中国康养市场最主要的组成之一。从各大城市人口亚健康情况来看,沿海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人群比较集中。据中国健康学会调查,中国16个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北京的亚健康人群占比排名第一,高达75.31%,上海和广东分别以73.49%和73.41%位居第二和第三。这三个一线城市的亚健康人群占比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城市。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地域人群的亚健康的各种状态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西北地区人群的亚健康问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亚健康总分、生理问题、消极情绪、认知问题、行为问题、自我评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积极情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水平,整体表现出偏向疾病端的亚健康状况。而华东地区人群的亚健康状况较好,相关生理和心理指标都显示出更好的健康水准。
由于地域差异主要因文化和经济差异而生,可以推测出西北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与其经济发展滞后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区域健康水平的第一步应是提高经济生活水平。
采用“城市综合实力”指标,来定义各地区现代化的程度。城市综合实力是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其指标体系包含城市的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
城市综合实力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全面地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根据城市综合实力将城市分为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小城镇三类。结果显示,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居民在亚健康各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从总的来说,中型城市居民的亚健康的各个指标均是最高的,各项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中型城市居民整体的身心健康水平比较低。同时,大城市的居民表现为更多的行为问题,而小城镇居民则表现出更多的躯体症状。
从性别上来说,女性的亚健康表现强于男性,表现出更多的亚健康症状。具体说来,男、女两性在积极情感与社会适应两个指标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男性更多地表现出行为亚健康问题;而女性则在表现出更多的躯体状况、消极情感、认知问题以及消极的自我评价。
从整体情况来看,年龄与亚健康状态呈U型曲线岁年龄段的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最高,他们在各个指标上均处于最好的状态。生理状态在40岁以后有一个明显的下滑趋势。消极情感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个持续减少的趋势。
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在亚健康各指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整体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身心健康状况越好。
不同职业的人群在亚健康各指标的得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军人、经理人员、私人企业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以及个体工商户的身心健康状态较好,而大学生、城乡无业者、农业劳动者(含农民工)、离退休人士的身心健康状态较差。
从整体情况来看,经济收入水平越高,身心健康水平越好。但是,行为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趋势与其他指标相反,也就是说,经济收入越高的人群,存在越多的行为问题。
2017年,中国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超7万亿元。目前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但根据不完全测算,当前每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
从养老的市场规模来看,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1亿,2025年近3亿,2050年4亿——届时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据全国老龄办测算,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1万亿元,2020年将达3.3万亿元,2030年达8.6万亿元,2040年达17.5万亿元,每十年翻一番多。
从养生的市场规模来看,中国亚健康人群占比超75%,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养生,18岁至35岁群体占据了八成。
中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同时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相应的休闲养生和康体旅游等市场需求将不断升级。2019年,老年旅游市场规模,约占旅游市场比例的20%;养生旅游占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的2%,作为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康养旅游的内在价值以及康养活动人群的自身特点、需求动机,其市场客群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
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荞老形势严峻,需求层次多样;全社会“健康老龄化”产生的巨大刚性需求亟待满足。老龄人对夏季避署、冬季避寒,又适合养生的旅游产品需求旺盛,康养旅游地可针对市场需求开发长宿型的“异地养老”产品。
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工作,大多为亚健康人群,更多的是需要非侵入性、非药物性的方式来保健养生,主要从饮食、规律生活、身心放松、运动等方面调理,可以开发康养美食、山地运动、水疗spa、中医疗养等旅游产品。
健康人群的康养旅游活动主要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因此,对旅游地生态环 境质量、空气质量和旅游文化要求更高。可开发各类文化养生产品,如少数民族风情、宗教养生、中医养生等。也可开发健康检查,医疗美容等产品
这类人群多多少少患有各种疾病,以“治”为主,需要通过侵入性、药物性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以恢复机体健康功能。可结合国内外医疗机构开发外科手术、中医治疗、医疗美容等产品。
以区域特色文化为基础,打造集康养文化体验、康养教育、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该类项目所在地区多半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民族、宗教、医药、茶道、饮食、武术、体育及长寿文化等丰富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沉淀与世代的传承所保留着自身的特色。
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为核心进行开发,其核心优势是具有不可复制的先天优势资源,开发具有规模化效应,且其中很多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康养价值,如温泉、冷泉、江河湖泊、森林山地、乡村田园、气候资源、滨海资源等。
文化和自然资源不突出的区域,以旅游区现有特色医疗资源为平台或引入国内外医疗资源,打造康复治疗、养生保健、慢病疗养、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式度假区。如SPA、瑜伽、推拿、中医药保健(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等传统中医疗法,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院、治病中心、中医药博物馆参观、游览和体验)、现代医疗、美容等。
包括养心、养性、养眼、养老等狭义的康养,将康养环境、康养文化和生态旅游方式相结合,注重“天人合一”观念,讲求身心与环境和谐,提倡生态环保,对精神、文化和自然环境要求较高。
依托适宜的气候资源、医药资源、现代中西医疗技术资源等,将优质的医疗康复咨询服务与旅游度假结合,以中西医疗、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医药医疗科技、医疗设备、医学信息、复健器材、居家护理设备、人工器官、组织工程等内容为核心。一般可分为以“治”为主和以“疗”为主两大类。
在环境优美、风景较好的地域,借助一定的运动设备、设施、场所,引入健康管理方式,以强身健体、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以运动、休闲、娱乐为主要方式,通过游客主动参与活动以促进身心健康。有别于专业性体育项目,重在体验性与参与性,核心元素是运动、健康与旅游。
2020年,我们不得不直面,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城市化人口的增长、老龄化,问题很严峻。需求的激增一定会带来强劲的商业机会,资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都意识到康养项目是一个巨大的风口。近几年各路资本瞄准这块巨大的蛋糕,蜂拥而至。
中国田园健康产业在未来五年将扩大10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市场需求庞大,前景十分广阔。中国保健养生市场每年蕴含高达15000亿元的市场份额,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2000元用于健康养生。
这些利好因素快速发酵,从而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头等需求,得到持续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康养,男士养生,女士养颜的意识比例大范围增加,35岁以上群体占据了八成。
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有4万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潜力巨大。
养老居住观念发生大变化:41%的老人选择与子女分住,随着观念改变这一趋势将上升,增加人们对田园+养生+康养模式生活的向往。
面对各种疾病年轻化,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把治病不如防病提到了生活的重要议事日程。人们更注重“养生”,却又找不到一块好的“养生”地。
《中国健康养生大数据报告》也显示,从性别来看,女性在健康养生上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男性。女性占比为63.2%,男性为36.8%,女性占比是男性的近两倍;从年龄来看,养生这件事引起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18岁至35岁群体占据了八成,充分显示出健康养生不仅仅是年长人士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并付诸实际行动。
旅居养老:老年银发大潮滚滚而来,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市场发育也不成熟,养老产业却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庞大的养老群体,向往一种拥有健康与品质服务的旅居养老生活方式。
休闲康养: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及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系列城市与环境问题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快节奏、高压力工作和生活环境下,疾病、亚健康等问题不断唤醒着城市对休闲康养度假的需求。
消费升级: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下新的旅游方式和业态的不断产生,消费诉求普遍升级,越来越多的拥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优质、独特的旅游消费体验,也让这种需求找到了空间。
所以,田园康养的群体包含了从孕幼到青少年、再到中老年等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康养需求,即社会各个群体都可以被纳入康养的范围。不同群体的康养需求,为行业带来了庞大的潜在市场。
保护农业耕地,保障农业品质,体现农业特色,提升农业效益,坚持产业支撑的原则,让更多的人乐于回到乡村,去体验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去感受那份“低头种菜,抬头赏花”的乡土情怀。目前来看,乡村发展潜力巨大,更有专家表示:田园康养产业,将成为乡村发展的新模式、新风口。
2019年“十一”黄金周期间(7天),北京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2.6%
旅游总收入124.1亿元,同比增长7.8%;人均花费1114元/人次,同比增长5.1%。其中,国内来京旅游者475.1万人次,同比增长4.4%;旅游收入102.2亿元,同比增长7%;人均花费2151元/人次,同比增长2.4%。市民在京游人数639.5万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12.1%;人均花费343元/人次,同比增长10.7%。
2019年国庆假期,各地旅游市场总体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目标,全国未发生重特大旅游安全事件。综合各地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上报和提供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12301全国旅游咨询投诉平台共收到投诉736件,同比下降9.25%。
2019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元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曾表示,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一年来,文旅融合加快了业态“创新”。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与研学旅行结合发展;山水实景演出的融合观念与思路体现在从场景入手、试图打造“沉浸式”文化或旅游空间的实践上;通过全要素的融合、整合之后全新服务方式与路径的创新带来公共服务的变革。
就北京而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巡视员马文还指出,接下来北京将继续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品牌活动,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文化节庆活动专项工作组的牵头作用,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站位,构建文化旅游走出去的“大外宣”格局,做精内容,丰富“欢乐春节”等已有文化品牌活动内容,让文化旅游走进当地主流阶层、主流文化。
“夜游经济”是2020年旅游业的热词,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消费趋势。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景区开放夜游,这一领域将会释放更多的发展空间。
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紧接着,各省市地方纷纷出台支持夜间经济的政策,鼓励发展这片“新蓝海”。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提出了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在新政刺激下,一些滑雪场、景区也纷纷延长营业时间,开放夜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也提出,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入局夜间旅游市场,开发了一些相对成熟的夜市街区、夜间演艺等产品,但是当期市场上还缺少对于目的地城市的综合性夜游产品的打造,在深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另有业内专家指出,丰富夜间旅游产品是解决“留客难”的关键,能够拉长游客驻留时间,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夜游经济将迸发出更大的潜力。
对于旅游服务行业来说,2020年是提升品质的转型年。景区、住宿、民宿等多个领域都加强了监管,民宿标准也呼之欲出,2020年,强监管下提升服务品质将成为旅游业继续的工作。
2020年,景区动态评级成为常态,在此情况下,全国各地多个景区被摘牌或被要求限期整改;住宿方面,文旅部也多次组织暗访调查,对全国各地星级住宿卫生、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查,其中全国20家五星级饭店被摘星,此外26家饭店被责令要求整改。在民宿领域,新版国标出台,此外全国各地地方标准也随之陆续亮相,为民宿有法可依奠定了基础。
旅游资深专家王兴斌还指出,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对外反映当地旅游业发展好,吸引更多游客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政绩表现,因此在旅游景区评级方面还存在把控不严,致使一些地方A级景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速度并不匹配。如今,各地有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景区服务质量的发展,未来提升品质将成为整个旅游业持续要做的事情。
为了及时遏制过度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打卡小众旅行目的地已渐成新趋势。2020 年,近四分之三的中国旅行者(74%)愿意减少过度旅游,另有62%的旅行者表示愿意替换原定热门目的地,选择具有相似特点的小众目的地,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调查还显示,68%的中国旅行者希望能有APP或者网站推荐一些能够为当地旅游业带来积极影响的旅行目的地,而这也将激励业内相关企业去研发能满足类似需求的功能。同时,还会出现更多致力提高旅行者旅行意识的活动,从而吸引旅行者选择小众目的地。
2020年,旅行者将会更依赖科技来辅助决策。71%的中国旅行者期待着科技这块“万能牌”,能在新的一年里带来意想不到的旅行体验。此外,他们还会使用能够实时、快速查阅与预订到各种旅行活动的APP,使旅行变得更方便。
基于此,未来将有更多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程序被开发,以便根据旅行者的旅行偏好和旅行记录,结合诸如天气和热门话题等元素,提供多元的目的地和住宿建议。
很多当代人深受错失恐惧症的困扰,总是担心会错过——因此会不自觉地让步伐变得更快。而2020年的旅行主题将不再以快节奏为主,而是“令一切慢下来”,享受旅行过程的愉悦。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3%)的中国旅行者会选择慢速交通工具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有68%的旅行者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去体验“在路上”的感觉。对于大多数的旅行者(69%)来说, 花费更多时间尝试如自行车、有轨电车、雪橇、轮船,甚至是双脚等特色交通方式,将会令旅途变得更有趣。
同时,69%的中国旅行者也愿意尝试具有历史感的火车旅行,比如在爱丁堡体验“苏格兰飞人号”蒸汽火车,感受奇妙的“穿越”之旅。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人都成为“时间穷人”,在旅行度假方面也是如此。而全方位旅行探索将成为快节奏生活里的旅行诉求,中国旅行者渴望在2020年的旅途中,能够获得丰富化和多元化的景点体验。
超过61%的中国旅行者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旅行时间里,一次性体验各类活动,打卡多个经典景点,给旅行一次多重感受。有69%的旅行者赞同用这样的行程方式来物色目的地,以求节省时间。
因此,新的一年,旅业将为中国旅行者提供更为丰富的行程,充分发掘目的地的魅力, 让旅行变得更加轻松且多元。
2020年将开启“宠物为本”的度假旅行新篇章,有超过61%的宠物主人一心只有自己家的“毛孩子们”,在旅行的目的地和住宿选择中也会优先考虑它们的需求。54%的中国宠物主们会首选“宠物友好型”旅行目的地,更有62%的中国宠物主们表示愿意多花些钱入住允许宠物下榻的住宿。
得益于老年人的健康体魄以及冒险精神,祖孙同游成为2020年另一旅行新趋势。这场属于祖父母们和孙辈的非凡之旅,充满爱意。
70%的中国祖父母们渴望在与孙辈们的相处中回到久违的青春时光。63%的中国旅行者认为,父母应该暂时放开孩子,好好享受宝贵的二人时光,而这一决定将让祖孙之旅成为可能。
随着中国的疫情防控迎来“常态化”新阶段,各行各业正在加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步伐。马蜂窝近期发布旅游数据称bsports,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区域健康“绿码”互认的消息公布后,国内重要旅游城市的周边乡村游迅速成为人们“五一”出游的首选。
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从清明到“五一”,周边游热度持续上升,全国最热门的100个乡村周边旅游城市平均热度涨幅110.3%。“与清明小长假相比,今年‘五一’假期的出游时间显然更加充裕。乡村游具有人口密度低、以户外景点为主的特点,结合特色住宿、乡村文化的近郊乡村旅游回暖明显。”
马蜂窝旅游大数据显示,野餐、露营、徒步、房车、蹦极、爬山等户外旅游关键词搜索热度均呈上涨趋势。其中,野餐热度周环比上涨67%,蹦极热度周环比上涨40%,爬山热度周环比上涨36%。
民宿是乡村游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五一期间,马蜂窝旅游平台民宿预订环比增长233.7%,如网红民宿、帐篷、农家乐、度假村、树屋等,涨幅均在30%以上。
据了解,马蜂窝已于2020年1月与北京旅业协会民宿分会达成了战略合作,推动民宿行业向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疫情爆发以来,马蜂窝围绕民宿发起了一系列复苏计划,包含“云住店” 民宿直播以及“暖春预售”项目。其中“云住店” 民宿直播邀请众多国内知名的民宿入驻马蜂窝直播间,分享各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住宿体验,联合产业链为消费者在五一期间的游玩和住宿提供更多优质选择。
根据STR 数据显示,2020年初开始,由于疫情平均房价首度反弹,并在二季度持续走高。这与近年来住宿市场化运营转型和北京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创新科技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势发展密不可分。同时,旅游业正从一般型产业过渡到支柱型产业,游客出行目的从观光游逐渐转化为休闲游,对住宿体验的要求也日益递增,而对价格敏感度下降,这均利好于平均房价上升,促进业绩回暖。
新增供给速度放缓,住宿投资开发趋于理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引起了住宿开发热潮,一年间北京供给增速飙升至70%,自此之后大量高端住宿陆续开业。大量供给和不稳定的国际经济形给市场业绩造成下行压力,许多项目推迟开业甚至于取消。同时,近年来北京政府严格把控四环内住宿新增项目,供给增速进一步放缓。至2020年,预计北京新增客房数量年复合增长率仅为3%,与上海、成都等发展迅速的城市相比,供给增速缓慢,投资更为理性。
2019年市场业绩稳健增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将利好北京住宿业。预计2020年高端度假住宿业绩将持续走高的势态,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将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国民消费水平的升级和频繁的商务活动都将对业绩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据北京政府城市规划,北京是中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重点推进科技、金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将产生更多高净值的商务客源。“未来,大型娱乐项目,如将在2020年建成的环球影城,将多元化北京旅游资源;而在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带动下,北京部分滑雪场正进行设施、服务升级,力求将滑雪度假发展为另一旅游新带动点。” 仲量联行住宿及旅游地产投资咨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李萌女士表示,“商务和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及理性化住宿投资将促使住宿业绩稳健上升。”
项目选址是项目投资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本项目选址生产要素考察重点是支持项目建设并运营的基础环境状况,如自然条件、交通网络、用地条件、人力资源等。
本项目属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项目,确保服务产品的品质必须从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以及地理交通等方面综合考量。
(3)景区内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景区内物种的生存环境,结合风景区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进行适宜的生态优化扩大建设。
(1)风景区内具备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或较高的自然美学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或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文景观价值较高;
1、供电配套要求:项目建设地应有充足的电力供应,对本项目来说,需要不断电运行的设备等配套设施在电力供应无可靠保障的情况下,还应自备应急发电设备,以保证在必要时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
2、通讯配套要求:由于项目需要与该领域专家及时沟通项目实验结果,因此项目地应配备便利的通讯设施,实行双局向双路由的通讯接入,通过周边道路的通讯排管,确保信息交流快捷畅通;项目地实行宽带网接入。
3、供水配套要求:项目地要自建供水源,选用无污染的地下水源,位置设在管理区附近,做好安全和防污染措施。
4、交通运输要求:可以达到最大效率的使用空间,对区域布置的合理性要求很高。此外,项目建设交通配套要求既要考虑现有的中心需要,还要能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对现有场地进行预留下一步扩展的配置空间。交通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资源的进入。交通配套要求要满足开放性、可持续性、可达性、适度分流交通顺畅等。
项目地临近密云水库,位于山谷之间,规划西侧以山脊线为界,东南毗邻穆家峪镇阁老村村界,东侧临近穆石路与穆九路。
密云区**村位于密云水库南岸,毗邻密云水库,全村共有358户,921人。距穆家峪镇约4.3 公里,密云区约10公里。西邻靠水漳村,东望密云水库,北通江水峪村,南接西穆家峪村。**村通过南北走向的黑大路与313省道相连,以及东西走向的穆石路与石坝公里联通。村庄为三山夹两谷的格局,村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丫”字型谷地,地形呈北高南低,高程相差较大。
密云区为暖温带季风型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控制,夏季受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影响,四季分明,干湿冷暖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0.8℃。
密云地理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处于首都半小时经济圈内,距市区40公里,距首都国际机场35公里,距天津塘沽港160公里,主要交通线路有大广(京承)高速、京沈路、顺密路、密关路、密兴路等公路及京通、京承两条铁路。规划中的轻轨S6线在密云设站,将进一步提高密云的交通便捷度。
2019密云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40.9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3.6 亿元,下降 1.3;第二产业增加值 101.9 亿元,增长 3.9;第三产业增加值 225.4 亿元,增长 7.9。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 4.3:30.6:65.1 调整为 4.0:29.9:66.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8323 元。
全年A级及主要景区接待游人365.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5,实现营业收入8.7亿元,下降2.1;观光园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人665.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0.8,实现收入8.6亿元,增长3.3;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9亿元,比上年下降11.0,接待住宿人数35.0万人次,下降 10.1。
目前,根据已掌握的信息,项目拟建区域基础设施完善,供电、给排水、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良好,适合项目建设。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生态和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相结合,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支撑,扩大规模,拓展内涵,提高质量,合理开发利用,突出生态休闲,以农旅结合为途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造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度假项目。
充分尊重和体现**村当地自然风貌以及当地文化属性和形态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形与地貌,营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世外桃源般度假风光。
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使日光山谷二期项目规划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以及适度的超前性,同时安排好项目建设前期与后期的过渡与衔接。
以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大政方针为指导,以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农村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契机,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基础,以推进产业模式调整,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居民参与合力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日光山谷景区打造成旅游产业示范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区增绿、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
贯通**村与密云城区中心区的沟通联系。协调与周边旅游资源发展区块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周边区块差异化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度假游览风景区。
整合基地现状交通、土地、生态等各类资源条件,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
建立本地城乡居民与农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人口城市化。
日光山谷度假区是一个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康养娱乐于一体的世外桃源,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旅游、康养度假、娱乐休闲等复合功能,是“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战略主张的重要载体,将成为新时代区域发展格局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日光山谷度假区将成为农村建设的新样本,将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现有旅游资源效益,改善的生态质量,推动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化城市周边旅游发展。
通过规划促进项目的实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周边配套,加快城乡经济繁荣。
与周边旅游景点如白龙潭自然风景区、首云国家矿山公园等形成生态旅游景群,丰富密云区旅游网络的建设,预估运营成熟后每年游客的接待量可达到360+次,可有效助力密云区旅游城市的建设。
星空客房规划建筑面积为8338平方米,建筑基础单元分为三种,分别包含28㎡/32㎡/36㎡/三种模块,其中双模块组合户型客房建筑面积为65+平方米(配套一厅/一厨房/两卫/一卧室/两阳台),四模块组合户型客房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配套一厅/一厨房/两卫/两卧室/一阳台)。
度假住宿规划建筑面积为28580平方米,房型设计以双模块组合型客房为主,房间建筑面积为65+平方米。
日光之路不仅仅是串联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路”,而是具有主题色彩的“游步道”,其独立构成了日光山谷之中特有的慢生活风景区,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热门景点。全域旅游着力打造路的主题,建设以环境为依托、重视游客的感官体验型,同时兼顾艺术主题性、文化创意型的游步道。
生态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为市民打开健康生活之门,并精心打造一个适合度假观光、娱乐休闲的理想之地。
度假区入口处规划大型停车场,景区内部主要以环形交通网链接主要景点,度假区采取限制私家车入园,使用充电摆渡巴士接送游客,外部交通主要由南北向市政交通干道为旅游区道路规划。便捷的交通为游客的来往提供了优良的条件。